(文/许伟明)

part01   剑川木雕的起源

 

    剑川县处在大理市和丽江市中间,在高速公路没有开通前,大理、丽江两市主要倚靠214国道。214国道在剑川县城内,是一条主街。不过自从高速公路开通,国道基本被废弃了。

     剑川古典木雕家具厂就在国道旁。从外看,它只是一家较大型的商铺,但它却是剑川木雕的重要传承之所,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段国梁创建。它的后方和楼顶,正在安静地进行木雕的生产和传承。

     杨焕培是这个厂里进行"木雕管理"的,对工人进行木雕培训,也对产品进行设计和把关,相当于艺术总监。我见到他的当天,他正在给一个常年举办的木雕培训班上课。

    这个培训班共有50来人,来自大理州不同的县,上课的地点就在剑川县的职业高中学校里。学习期限为两三个月,在此期间,学院就住在学校的宿舍里。

    杨焕培说,这培训的三个月里,学员能学到一些基本功,"掌握木材的纹理,掌握木材纹理的长势。然后是工具的用法,什么刀雕刻什么地方的,就一些基础知识。""只能把木雕的技法掌握一下。要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可能性不大。如果想要在木雕方面获得更高的技艺,那你就以后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学一些东西来做。"杨焕培说。

     40岁的杨焕培,至今已从事木雕20多年。他也是从此类木雕班里出来的。1992年初中毕业后没读高中,当时段国梁正在另一家木器厂当厂长。厂里和县里职业高中合作办了一个木雕培训班,向社会招生,通过考试就能够进厂工作。杨焕培从此开始木雕生涯的,现在他是剑川木雕的州级传承人。

     有意思的是,我在剑川了解到,大量的木工的从业经历和杨焕培很相似:初中毕业之后,升学无望便走入社会,选择了木雕这一门在当地比较常见的手艺。

    剑川木雕的历史可溯至8世纪唐朝。史料记载,南诏政权从黔、川一带或抓或招了一大群工匠,用于建设宫殿和城楼。精湛的木雕技艺,遂从汉族传入,并融合了白族的风格,发展传衍下来。

    直到清朝,剑川地区已经形成了规模壮观的木雕从业人群。据清朝张泓《滇南新语》中说:"剑川硗瘠,食众生寡,民俱世业木工。"时至今日,剑川县的17万人口中,有近万人从事木雕行业。剑川也因此有"木雕之乡"称号。

part02  木雕的实用性与工艺流程

 

     1995年,段国梁离开木器厂,创办现在这家古典木雕家具厂。杨焕培等许多员工都跟了过来,在这里继续着剑川木雕的传承。

    木雕厂除了做门、窗、桌子、茶几、椅、凳等传统木器之外,还做许多新的品种,如挂件、屏风等。木材除了青皮木、椴木等软木之外,也使用酸枝等硬木。。

    在剑川,木门和木窗是最为常见的木雕装饰对象。无论是剑川县城里的古城,还是远离县城的沙溪古镇,都保留着许多年代久远的门窗木雕。白族常见的建筑格局也是四合院结构的。大户人家的四合院,大门极为气派,有些布局着斗拱和屋顶,当中不乏各种鸟兽虫鱼的雕刻作为装饰。

    小户人家也善用木雕对门窗进行装饰。最常见的就是格子门。格子门的格扇由上部的格网、中间的中绦环板,下方的裙板等组成。格网虽然主要是采光作用,但是木棱之间定要有一些雕刻装饰。中绦环板和裙板往往并不镂空,更成为雕刻装饰的集中地。格子门的雕刻多为浮雕,题材主要以四季花鸟、渔樵耕读等为主。

     此外,木雕厂还大量生产木雕摆件和挂件等。题材以四季花鸟、梅兰竹菊等为主。尤其是荷叶、菊花等题材等雕刻作品中,荷叶的伸展和弯曲、菊花瓣的绽放和卷起,都雕刻得极为精细和生动。它们以镂空雕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木头本身的韧劲。

    木雕从设计开始。在指定尺寸内,画上所需的题材,然后贴上等待雕刻的木板表面。接下来就顺着画面进行打粗坯。打粗坯是雕刻中较早的动刀,只是打出一个大概的模子出来。但这一个环节就要开始考虑:平面的画面,如何进行立体的雕刻。如厂里的雕刻师傅寸兴华说,"雕刻呢,其实就从二维画面想像三维的画面。给你一张平面的图,你要想着怎么把它体现出三维立体的效果来。所以要有美术的基础,才能知道哪儿雕得深、哪里要雕得浅。"

    粗坯完成之后,得到的是一件半成品,只能勉强看出梗概,还是毫无细节。接下来,使用的工具就逐渐从大而小,再经过一两次的打坯,多余的材料逐渐被剔除,细节渐渐显露出来。

     打粗坯相当于打基础,粗坯打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最终的效果如何。原本打粗坯是比较粗放的,用锤子敲打凿子,梆梆作响。但细雕之后,绝不允许这样了。循序渐进,由粗而细,接下来就到了细雕的步骤。

     一路下来,一块木板变有了模子,伴随长时间的雕刻,生长出越来越多的细节,等到这些细节已经大体完成,那么就该进行修光了。修光是更小细节的处理,也对打坯之中的不足之处修改补足。雕刻环节到此结束了。最后用砂布打磨,砂布的颗粒也是由粗而细,将雕刻作品打磨得光洁。

part03  电脑雕刻逐渐代替手工雕刻

 

    木雕师傅寸兴华从事木雕10多年了,他正在看着传统电脑雕刻对手工雕刀的逐渐替代。

     "今年我41岁,我是剑川本地人,白族人。从事木雕10年左右。其实我16岁就学3年的木雕。后来又去县里的工商银行工作10多年。当时觉得木雕始终是手工,能去银行上班还是好点儿。但后来工商银行撤销小县城分点,我就下岗了。我在家闲了一段时间,又回来做木雕,算是重操旧业。"寸兴华说。

     那时候学木雕,入门必须学3年,学的都是基本功。"其实比现在的5年还多。现在学雕刻,3个月就行了,速成啊,因为现在是电脑雕刻了啊。"

    像他现在正在雕刻的就是门扇上的装饰板。粗坯就是由电脑打出来的,他只需在粗坯的基础上进行了精雕和修改就可以。但以前不是如此,"以前是,给你一块木头,你就得把它雕出来。现在电脑用三维扫描复制,电脑雕刻就可以完成粗坯了。你不会雕,电脑可以帮你雕。"

    目前厂里的许多粗坯工作多交给了电脑雕刻,但电脑雕刻显然是有不足的。"电脑的雕刻是直上直下的,雕刻刀是垂直的,不能从侧面斜着雕刻,所以做出来的粗坯其实都是浮雕。人的作用就是对修光,我现在就是给电脑的粗坯修光,把粗糙的东西雕刻得精细一些,还要把该斜着雕的地方雕好,这样出来的画面就更有立体感了。"另外,电脑雕刻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判断木材的纹理,无法根据木材的长势和纹理,进行相应的雕刻。

    寸兴华说平时只用约30件的雕刻工具。有平角刀、圆角刀、三角刀,工具有大有小,对应不同的雕刻场所。"有些刀的木柄是黄杨木,表面平滑没有纹饰,是纯手工做的。这种刀柄表面有一个环形的,是用机器擦出来的。20年来,这些刀柄一直跟着我,有一部分中途有更换,用坏了也有更新,有些没坏掉,就留到了现在。新工具比较容易崩断掉,但是用久了的工具其实不容易崩断。用了好长时间,它就没有那么脆了嘛。"

part04  剑川木雕的独特之处

 

    虽然剑川的人口中白族人占了将近九成,而且木雕的从业者主要是白族人。然而,无论是建筑木雕还是家具木雕,无论是题材还是雕刻技艺,剑川木雕和汉族的木雕其实并不能看出很明显的区别。

     这是因为在今天技术和信息交流已经越来越迅速和频繁,远在西南的剑川,却和浙江东阳、福建漳州等地的木雕,有了许多的交流和互动。无论是技法还是题材,我们今天来看,木雕的地区风格之别是越来越小了。

     甚至在技法、题材上,剑川木雕有不少方面不如浙江东阳等地的木雕。如杨焕培所说的,东阳木雕的从业者有很大比例是大专院校毕业生,文化水平比较高,设计和创造能力也比较强。但剑川木雕的从业者,学历整体是偏低的,大部分人是初中毕业,在创造能力上偏弱。此外,受到更高的收入待遇的吸引,不少剑川的雕刻工匠也会前往东部沿海地区,例如去浙江东阳寻找更好的工作。

    但剑川木雕依然有他独特的一面。走在剑川的大街小巷,或者到乡村里去,依然能发现木雕和普通生活的密切关系。事实上,这些木雕就出现在剑川人的日常生活中,俯仰之间,总能见到各有趣味的木雕内容。这些木雕反映着剑川人的生活趣味,同时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剑川街头,售卖剑川木雕的,其实主要卖的就是门扇。这些门扇,购买者就是普通的百姓人家。

    剑川的许多雕刻工人,也并非"全职"。他们平时是雕刻工人,在春播秋收两个农忙季节,就会回家干农活。"一般我们工厂要是接很多订单啊,就把一年的两个农忙季节错开。这个季节如果你定了一个特紧的工程也有点恼火。"


(本文作者 许伟明 现为21世纪经济报道乡土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致力于乡土中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播。他的邮箱:bigming@126.com)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