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系列文章中的第二篇,上一篇我们讨论的是大众创业,本文我们要讨论的是,当地人的旅游刚需如何承载,如何得到释放?)
中国人有个习惯,本地的景区我不去,就像很多北京本地人都没去过故宫一样。
中国的很多景区有个习惯,在最起码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就定位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最基本的景区厕所都没有搞好,就要市场吸引国外游客。
最后的结果是,本地的居民不去本地的景区,而本地的景区也基本上吸引不了多少国际游客(除名山大川外著名历史古迹),即使是吸引来了国外游客,对景区的整体印象也会因薄弱的基础服务设施而减分,影响口碑。举一个现实的例子,上周落地张家界荷花机场,与我同班飞机的是大约60%的韩国人和大约20%的欧美人,下了飞机半个小时没有等到行李,到达厅没有看到一位服务人员,于是韩语英语国语(包含各种方言)交杂的抱怨声四起。除此之外,卫生环境脏乱差,满眼广告牌,在我为张家界如此的魅力而骄傲的同时更为如此差劲的服务感到痛心。
本地人为什么不去当地的景区?
今天我们不讨论名山大川也不讨论故宫这样的优质资源型景区,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资源匮乏性景区以及新建景区或者度假区。
“走出去”似乎是中国人的一个定式思维,无论是从上学,到工作打工,都喜欢到外地,甚至出国。对于旅游,本地人走出去是理所当然的,活着,就是要到这个世界看看,旅游本来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歪的地方,去看世界,这也就是旅游的魅力所在。可是,一个旅游景区就连本地人都还没有深耕就想走出去国际市场,是否操之过急?我们在做规划的过程中,很多全新的景区,在还未开发的时候就要求我们定位国家化,要求市场拓展到非洲甚至南美洲。在休闲度假发展的今天,在游客需求逐渐转变的今天,几乎所有的景区请我们做规划首先谈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留下游客住一晚,为此不惜花费高昂宣传费用。反过来想,当游客的需求在从观光到度假转变的过程中,本地人也同样有休闲度假的需求,本地人对休闲度假的需求尚且无处安放,纷纷舍近求远。所以,是否可以拿出拓展外地市场1/10的资金来深耕本地市场,释放本地人对休闲度假的刚需,我想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据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清明节北京出行自驾车辆约4800万辆,本市内150余个景点人数下降明显,周边延庆、怀柔、密云等郊区承接量下降明显。大家舍近求远的原因是不是真的因为本地的景区我们全都去过了,全都去腻了?我想一部分原因是,很多景区我们不知道,宣传不到位,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去过了失望了,或者去了没有失望但是不想再去第二次了。
那么问题来了,景区到底如何留住当地人?让“当地人”成为旅游景区的首席代言
无论去哪个景区,我们首先要到这个景区的所在地,而当地的人,是给我的第一印象。一个城市的味道,当地人最懂,也深深烙在他们的身上。人文,气息,性格,以及那些散落大街小巷的方言,姑娘脸上的微笑,街边大妈的砍价声,这些都是融合在整个城市最重要的脉络。
于是一个景区的好坏,我想当地人最有发言权,他们是这个城市真正的主人,他们与这个城市有着情感上的共鸣,当然也理所应当的与这个城市的景区有着千言万语的关系。
而一个地方的景区,一定是这个城市文化的浓缩,是活logo,是品牌代言人,如果把一个景区比作是一个人,那么“他”首先应当做一个称职而典型的当地人,“他”的身上要有这个地域的味道与烙印,文化与情怀。 “他”首先要和“他”的邻居搞好关系。
时代在进步,人民的需求在不断的上升,我们除了喜欢到外地感受大山大河的需求,更重要的需求是周六日甚至平日里的休闲需求。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以及90后天生的娱乐精神,这个需求在不断的放大。想留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满足他的需求,无论爱情友情还是处理客户关系。那么想留住当地人就要满足当地人的基本需求。比如给妈妈们的母婴室,比如给年轻人的免费WIFI,给老人的轮椅,比如基本急救,比如基本饮水……
除了需求,留住客人还要有让游客不愿意离开的理由,比如人性化的关怀与体验。其实细节很重要,很容易实现,很多景区舍得花千万上亿的资本搞硬件建设,却不舍得花极少的成本投资软性的人性化的设施。也许很多时候巨资打造一台演艺,还不如给景区普及了WIFI更能让本地客人多逗留一点时间。如果让游客感觉到舒服,游客会产生依赖,会吸引当地人的平日休闲需求。我们的甲方要求我们做规划要落地,我想,落地首先要落在当地。在消费升级的时代,人民对于休闲的“刚需”越来越强。
比如风靡全国的广场舞,就是我们对休闲的一种释放。每当我心情极度压抑的时候,我最喜欢静静坐在广场的地上看他们跳舞,这是我排解压力的方式之一。每每看到广场舞大妈整齐划一的舞姿,以及在她们脸上洋溢出的迷人幸福,我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很美好。可是,当我每每听到大家抱怨广场舞大妈扰民的时候就会感到极度痛心。我们的城市规划没有给大妈们留出太多的休闲空间,而如果当地的景区能够想办法满足他们最基本的休闲需求,我想那一定是一个当地人爱戴的景区。让当地人喜欢的景区,当地人才会不惜溢美之词,才会敞开大门迎接四方来客。他们是景区活化石,用心做当地人喜欢的景区,让当地人离不开的景区,他们会成为景区服务的无数个天然志愿者。
毕竟,当地人口中的景区,才是景区第一口碑宣传渠道。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