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在巴厘岛这个静音的村子里 能动手尽量别说话


来源:那一座城

在遥远的巴厘岛北部,有一个奇特的村落Bengkala。里面的村民,可能前一秒还在骂骂咧咧,突然间又嘴巴紧闭,开始比起手语,仿佛一秒开启静音模式。

在遥远的巴厘岛北部,有一个奇特的村落Bengkala。里面的村民,可能前一秒还在骂骂咧咧,突然间又嘴巴紧闭,开始比起手语,仿佛一秒开启静音模式。

巴厘岛

这个3000人的村子里,有44位听障者。这是不正常的,它的比例是其他地方的15倍之多。

因为这种现象,通常只发生在万分之一的婴儿中。多年来,村民们相信,高失聪率源自一个诅咒:

两个拥有魔法的人,在村子里起了争执,互相诅咒对方会耳聋。从那时起,这里便被诅咒所笼罩。实际上,这是一个基因搞的鬼。至今,当地的手语普及率高达80%,无论村民的听力是否正常,都能无障碍沟通。

巴厘岛

一旦穿过刻有村名的石牌,便进入了手语的世界。从村头走到村尾,偶尔才听到一两句说话声。手语便是本地的“方言”。这门语言不用开口,自成一派,与国际和印尼通用的手语截然不同。

手语

它叫kata kolok,属于自然手语,听障者间不同的头部活动,口型和行为动作,甚至眉毛的表达习惯,都会形成不同的手势。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手势差别较大。即便美国和英国都讲英文,但懂美国手语的人,却不一定能明白英国的。表情、语序甚至单复数,都是手语中重要的特征。

即便是同源的手语,经过一代代的使用,也会有自己的变迁,产生出独特的文化特性和方言。世代相传的原始交流模式,早已融入Bengkala村民的生活。他们从不认为诅咒带来了缺陷。

巴厘岛

Bengkala也有了一个别名——

Desa Kolok,聋人村。但他还有一个更美的译名——

避世之所。因为这里的大部分人,都能进行无障碍交流,没有所谓的聋哑人。村庄里的孩子,

无论听力是否正常,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要上Kata Kolok这门课。声音语言和手势语言,会在课上同时使用,所有孩子都是一视同仁。

孩子学习手语

“我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平等,”

在村子里生活了72年的长老,用手语告诉每一个前去采访的人。他将两只中指紧紧按在一起,这个手势是在强调平等一词。这里或许是世界上失聪者和正常人之间,区别最小的地方了。

在Bengkala,没有人歧视聋哑人。虽然村内的交流不成问题,但村外还是困难重重。这里大多是贫苦的村民,或种植香蕉、芒果和番石榴,或饲养猪牛为生。要想养家糊口,得拿到当地的集市去卖。只是,出了村就没人看懂他们的手语了。这时候他们最迫切的是,让外界人看懂他们的手语。

村民

初中部没有足够的资金,不能给听障者提供教导。大多数人小学毕业,就无法继续接受教育。村里的文化水平很低,只有几个人是识字的。

村民

年轻一代失聪者,开始接触全新的交流方式。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学习国际通用的手语。

尽管这一代努力去接触外界,但仍然不能改善村里的经济。直到一个创新的舞蹈出现,村民才看到脱贫的曙光。

舞蹈

这个舞蹈叫Janger Kolok,从巴厘岛的特色舞蹈演变而来。原来的Janger表演必须配以歌唱,听障者舞团却打破既定的规则,用鼓声代替歌唱来打节拍。

听不到没有音乐,又没有引导老师,16名听障者仅凭视觉和手语,来协调彼此的舞蹈动作。

村民

经过反复的练习,他们把平平无奇的舞蹈,跳到了完美一致,跳成了Bengkala的骄傲。

这支聋人舞蹈,打开了村子最富创意的对外窗口。静默中饱含热情,许多观赏者被感染,甚至想走上前为他们伴舞。

沉默似留白,我们以为的缺陷,却被演绎出了别样的风采。

村子

在别的地方,贪婪的商人会利用人类的残疾来牟利。但在村子里,聋人舞的所有收益都归舞者所有。“他们不是奇观,是社区的一部分。”这个寂静的村庄,做到了人和人和谐的最高程度。

[责任编辑:赵青 PSY128]

责任编辑:赵青 PSY12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网旅游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