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谈非遗深化与旅游发展:非遗应融入现代旅游,有市场才能有活力
旅游
旅游 > 业界 > 正文

魏小安谈非遗深化与旅游发展:非遗应融入现代旅游,有市场才能有活力

(凤凰网旅游讯)10月18日,“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在贵州黔东南州丹寨县万达小镇举行,邀请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协会、机构和中国非遗与旅游界的知名专家莅临丹寨,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世界旅游联盟秘书长刘士军、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陈吉等多位专家出席论坛并共同研讨中国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前沿问题,让非遗和旅游结合助推中国经济发展。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在论坛中发表了题为《五美具:非遗深化与旅游发展》的讲话,从非遗资源化、非遗集中化、非遗价值综合化以及非遗的市场机制等角度阐述非遗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他建议,非遗应进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旅游,应该将非遗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有了当代市场,才可能将非遗保护下来。

以下为魏小安部分讲话整理:

今天的题目是《五美具:非遗深化与旅游发展》,我强调的是“深化”,这里面有一个最基础的问题: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来的?

农业社会上千年甚至几千年,沉淀到今天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我们最近四十年工业化迅猛发展,今天我们来讨论如何保护、传承农业社会的文化现象,这个题目是很难的。可是,旅游起来了,不同了。旅游发展起来了使我们许多非遗产品进入了市场,有了市场,就会转化,就有了活力,就有了生命力。

所以总体来说,我觉得非遗博大精深,到处都是,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是我们的资源,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要把它转化成产品推到市场上去,这样它才可能真正具有价值,这种价值首先是经济价值,如果没有经济价值,非遗就走不出;其次是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个问题有很多争议,比如有人现在就在说,我们的非遗过于商业化,我的看法恰恰向反,我觉得我们的非遗不够商业化。因为不够商业化,所以缺乏市场活力。就只能靠政府来支撑,如果一个事情靠政策和政府支撑,是不可能长久的。所以我想谈的第一点叫非遗的资源化。

首先我们说三古,古城、古镇、古村庄,之后说六古:古道、古关、古街区。之后说九古,古渡、古树、古庄园。然后叫做泛古,古诗、古观、古祠堂、古桥、古驿站码头,古堰、古梯田。还有全古,古史、古事、古名人,古诗、古词、古文章、古风、古俗、古传统……这些会产生独特影响。所以泛古是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全古实际上就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我理了这么多,是因为这么多事一件一件都办了,我们已经开了四届三古、六古代九古、泛古的论坛,就是想推进。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没有太关注过这个事。

第二,非遗集中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定义,有关部门也有一个定义。我归纳下来,非遗的特点是什么?一是美好追求。从实践发展来看,可以归纳为五美,这就是我题目上说的五美具。美说美文,这是传说和文字。美技美器是技艺和器物。美食美味,是食物和体验。美乐美舞是戏曲和乐舞,美俗美境是民俗和境界。我觉得非遗的核心就是美的追求。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个非遗给人的感官不好,不是美的追求,恐怕很难维持。所以我就说,美的追求是第一位的,如果说很多民俗、文化,是你的禁忌,我们尊重,但这些东西就不必端到市场上来,端到市场来的必须是美好的东西。

二是怀旧追求。第一种是直接的感受,比如像我经历过农业社会,我也在农村生活过,我看到很多农村的现象一下就会想起我小的时候,这就是一种直接的怀旧需求。当然还有一种是我没有经历过,间接有一种距离感。但是距离也产生美,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城市的孩子们,之所以看重非遗,是距离产生美。所以怀旧的追求,我们就得研究如何怀旧。绝不是全面复古,一定是怀旧的形式,享受的本质。旅游者出来是追求时尚浪漫享受,你让他出来受苦,他肯定不接受。所以有一个词我始终不赞成叫“文化厚重”,你把一个又厚又重的东西压到旅游者的的头上,对不起,游客用脚投票,不来了。我们中国词汇这么丰富,为什么非要用这么一个词?

三是对生活的追求,非遗是传统文化的文化结晶,所以和当代生活要发生联系。欣赏、学习、融入,刚才讲了一句话就是非遗进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旅游,我非常赞赏这句话。严格地说,我觉得只强调非遗保护说窄了,应该是保护与利用结合。非遗是保不住的,但是由于有了当代市场,所以我们才可能把它保下来。否则怎么保?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产生了一个价值的综合化。作为产品的价值,作为衍生的价值,作为实体的价值,作为市场价值和长远价值,五个方面的价值,我觉得在丹寨充分体现出来了。我这是第一次来丹寨,闻名已久,3年时间,1900万客人,15亿投资。无论从五个方面的哪个方面价值来说都完全体现了,更何况这个地方形成了一个非遗产品的聚集地,形成了非遗价值的最大化。

所以这样的东西,我们就反过来思考,它为什么成功?昨天到今天,丹寨给我的感觉是一流的旅游产品,这个旅游产品的集合力,既有物质文化的体现,也有非物质文化的集中。这里面我们不能完全追求原真,我们需要研究,非遗的形成一直到今天,应该说是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和曲折的发展过程。反过来说,之所以丹寨能留下这么多非遗,原因是两个字:贫穷。因为穷得都没有破坏的力量,来不及工业化,一下就进入后工业化。所以贫穷留了一个好山水,到了今天我们发现它价值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中国这40年变化太快了,很多事情没有反应过来发现又不同了。所以在这里面,作为旅游的追求,要强化保护、淡化开发,强化利用,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注重利益,强化和谐,注重发展。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市场。传统要和现代结合,这个传统有科研的意义、有历史的意义、有文化的意义,所以这里面需要一系列的追求,最终达到一个和谐发展。

我想了几句话,从非遗和旅游的关系来说:

第一句话是叫“非遗培育志向”,非遗的传承人对自己的文化要自尊、自信、自爱。怎么达到这个自尊自信自爱呢?

第二句话叫“非遗需要智慧、智力的注入”,需要学者发挥作用,更多的智慧是当地原住民的智慧,智能推动就是当代社会、互联网、网红这一套。

第三句话叫“非遗建设机制”,第一是保护机制,保护机制的核心是动力机制,老百姓愿意保护的,因为他觉得保护对他来说有利益,所以才有积极性。这几年我们的宣传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老百姓都知道,凡是古的东西就值钱,正是因为有了利益,所以才有了保护的动力。这里面我们不必讳言利益。专家可以唱高调,让老百姓唱高调可能吗?第二是传承的机制,也涉及到利益,非遗持有人怎么传承,非遗传承人怎么传承,我们现在有些政策支持,但是这是短期,长远发展怎么办?日本的制度叫文化财产,也是政府支持,让文化财产的持有人收入达到中等水平,达不到这个水平没人传承。比如非遗的持有人月收入两万,传承人月收入一万,徒弟月收入五千,大把的人都会来干。如果只能有两三千的收入,随便打工就能超过,凭什么要传承这个?这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第三就是市场机制,就是和旅游结合,因为旅游实现了非遗产品的市场价值,也实现了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四句话“非遗提高品质”,我们很多非遗产品,严格地说品质是不行的,非遗提高品质首先要精心,第二要精细,第三要做成精品。

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对非遗的要求,我的建议就是以上这四个“智(志)”,谢谢大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