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北京户口”的它,为什么正在远离北京?|大美中国
旅游
旅游 > 极致之旅 > 正文

自带“北京户口”的它,为什么正在远离北京?|大美中国

刚刚过去不久的百年庆典,庄严之余,亦不乏鲜活生动。比如庆典现场颇为活泼的伴奏音——麻雀积极地叫着,高低起伏的音调宛若清脆的铃声。除了麻雀,伴奏声里,还有着“北京土著”雨燕的尖锐鸣叫声。

作为常见的北京居民,雨燕显然也想在庆典上秀一把存在感。阅兵时,当教-8编队飞过天安门的上空,一只雨燕“混入”队伍,它黑色的轮廓和修长、半月形的翅膀十分显眼。有人调侃说,这架飞翔的“小战斗机”,仿佛也想加入飞行编队。

北京雨燕,总能见证北京的重大时刻,阅兵式上有它,2008年的奥运会吉祥物也有它。这个黑色的精灵究竟有何魅力,为什么北京的百年历史里总有它的身影?

凤凰网旅游栏目《大美中国》将陆续推出“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聚焦国家公园、保护区等特色目的地,通过博物馆专家、野生动物专家、科普达人、野生动物摄影师的视角,带你了解那些“神奇动物”们的生活。

作者繁星 编辑 李琦 策划许玥

01.北京雨燕,自带“北京户口”

如果要选择一种动物为北京代言,名字中自带“北京户口”的北京雨燕是不二之选。

每年春夏,尤其是傍晚的时候,北京多地的上空都会有北京雨燕小小的黑色身影划过,伴随着聒噪而尖锐的叫声。北京雨燕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至少几百年的时间,一代又一代,它们与北京人共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荣辱兴衰,是北京的夏日独家记忆,更是当之无愧的“老北京”。

在北京人的记忆里,雨燕一直伴随着他们。即使小时候还不知道它们叫雨燕,但至少会保留与它们为邻的印象。它们在北京的城门楼子上空,还有宫殿周围,迅疾飞翔的身影和冲向云霄的叫声都令人难忘。尤其是在黄昏时分,纷飞的雨燕与沧桑的古建筑交相辉映,颇有些“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意味。史铁生《我与地坛》中,也曾特意描写了园中高歌的雨燕。

因为喜好在“楼”中做巢,老北京称呼它们为楼燕。事实上,它的学名叫做普通楼燕(Apus apus),而北京雨燕只是它的俗名。甚至,为它冠以“北京”之名的,还是位英国人。1870年,英国博物学者罗伯特·斯温侯(Robert Swinhoe)在北京采集到一种区别于欧洲楼燕的标本,他将其定为普通楼燕的另一个亚种。按照惯例,他给这个亚种以采集到首个标本的地区命名。普通楼燕北京亚种,即我们熟悉的北京雨燕,由此得名。

北京雨燕,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北京”命名的鸟类。或许,这也就意味着,这只燕子的命运,和北京城休戚相关。

雨燕并不仅仅是北京人最常打照面的邻居,甚至还承包了每一个北京孩子的童年回忆——每个北京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一只“沙燕儿”风筝。北京的风筝种类很多,但最具代表性的,还得是雨燕造型的“沙燕儿”,胖沙燕、瘦沙燕、双燕儿等多种有趣的造型,不仅深得北京孩子喜欢,还“玩”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人对雨燕的喜欢,不仅于此。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的原型,正是可爱的雨燕;甚至于2019年举办的建国70周年阅兵式上,北京彩车最前方顶端的“崛起”造型,也是雨燕的形象。几百年来比邻而居,雨燕早就成为了北京的文化名片。

02.北京雨燕正在告别北京

即便雨燕在老北京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北京雨燕正在告别北京。

如上文所言,北京雨燕和北京城命运相连,北京的朝夕变化,都和雨燕有关。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中,夏天落日余晖,路过前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一带,一抬头就能看到围着城楼满天飞舞的雨燕,但在今日,这一景象却很难寻觅了。

在北京,雨燕的数量曾在上世纪前期达到鼎盛,约为五万只左右,但这一数字在之后的时间里急剧下降。根据北京市野生救护中心主办的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统计的数据,2019年雨燕繁殖前有3000余只,繁殖后近7000只。根据这个数据估算,现在北京的雨燕数量最多可能达到一万只左右,不足鼎盛期的五分之一

雨燕的数量急剧下降,并非毫无来由,这和北京的古城拆建不无相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拆除了一批城楼、庙宇和古塔,雨燕传统的栖息地骤然减少。即便是上世纪80年代后,北京开始重视对古建的保护,许多古建得到了精心的修缮。但为了保护古建,文物单位采纳了专家意见,在屋檐下安装了防鸟网,理由是防止鸟粪污染古建。现在,北京城楼中只剩正阳门没有装配防鸟网,在每年春天,正阳门一如既往地期盼雨燕归来。

好在幸运的是,雨燕正在逐步适应城市化的生活,已经学会在现代建筑中寻求新的筑巢地。除却北海、雍和宫、正阳门、德胜门、颐和园等古代建筑,天宁寺桥等现代建筑和白孔雀艺术大世界门口的牌楼等仿古建筑是它们开拓的新家园。据统计,现在生活在现代建筑中的雨燕数量已经超过了生活在古建中的

然而,随着北京的城市化发展,原本生活在此地的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加上杀虫剂的使用以及城市绿地的开发改造,就连平常不起眼的小飞虫数量也在无声无息地减少,而以小飞虫为食的雨燕数量自然也随之下降。食物短缺,同样也是雨燕数量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种种原因似乎在表明,北京雨燕,正在远离北京。

03.守护蓝天精灵

但好在,仍有一群人依旧眷恋和雨燕作伴的美好。

目前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主办了北京市雨燕科学调查项目,在北京已有30多个调查点。调查的主力是志愿者,主要围绕统计雨燕的数量展开。作为一名志愿者,我的工作就是雨燕在北京停留的期间内,每周至少去一次自己所属的调查点,数当时雨燕的数量,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观察雨燕的巢址。

事实上,雨燕并不是一种被深入研究过的鸟,它们身上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比如雨燕的迁徙路线和时间、气候对它们的影响等等。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雨燕,北京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特意开展雨燕环志工作,将带有国家环志中心通讯地址和唯一编号的特殊金属环或彩色塑料环固定在它们的小腿或跗跖上,然后在原地放飞,以便记录雨燕的生存状态,为保护雨燕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开始观测雨燕之后,再看天空就是立体的了。”这是观察雨燕带来的最直观感受。静静地看着雨燕高翔于蓝天之上,耳边仿佛也响起了呼呼的风声。雨燕尖锐的叫声也不再是平静之中不和谐的杂音,而仿佛是邻居欢快的交谈声。

在北京和雨燕朝夕相处,难免会遇到它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在北海遇到过落水的雨燕。它在水里挣扎,我在岸边着急。救护中心的老师急忙跑去找捞网,拿回来一个长柄钩子,确定雨燕的位置后把钩子往水里送,雨燕紧紧地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

一番波折之后,雨燕被救了上来。当时小家伙身上的羽毛,全部浸湿了,紧闭着眼睛缩在老师的手里,尽管模样可怜,但它紧紧抓着老师的爪子,侧面告知我们它并无大碍,等晾干之后就可以放飞。

由于没有专门让雨燕晾干的地方,我们便将它放在一位志愿者的帽子里,吸干身上的水分。过了一段时间,它的羽毛基本干了。高举双手将其放飞时,雨燕却紧扒着老师的手不放。这或许是雨燕对于人类的特殊感谢。片刻后,小家伙嗖地飞离了老师的双手,重新投入了蓝天的怀抱。

北京雨燕,它是我们熟悉的“老北京”,它是我们记忆深处自由的身影。它是身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亟待研究的生命。它是需要我们共同爱护的生灵。

几百年来,尽管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雨燕每年春夏之际还是会准时到达这里,开始一场盛大的生命演出。它们不会失约,也会有人,愿意一直守望着这群属于蓝天的精灵。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