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襄山


来源:《襄阳晚报》数字报

人参与 评论

在安陆期间,他到襄阳游览了襄山,目睹眼前景物,王越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襄阳怀古》:  衰柳斜阳古大堤,秋风禾黍习家池。清代诗人宋筠也不例外,他在游览襄阳后,来到宜城,写下《晚宿宜城》一诗:  襄山犹在望,鄢水又停车。

襄山,是襄阳附近诸山中一个具有坐标意义的山峰。有襄山,才有襄水;有襄水,才有襄阳。

据专家考证,关于襄山的最早历史记载,可追溯到汉代。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仍有一座山叫襄山。

乾隆版《襄阳府志》载:“襄山,县西北五里,以水驾山而下,故名。其水南流为襄水,北流为檀溪。”“柳子山,县西北十五里,下有柳子关。《通志》云:‘檀溪之水源出此山,故与襄山为近也’。”“襄水,城西五里,源出襄山。”从上述记载我们不难看出,襄山,在襄阳城的西北五里处,在此发源和流经的水有两道,一道南流称襄水,一道北去叫檀溪。

那么,襄山究竟是哪座山呢?根据县志的描述和襄阳诸山的方位来看,它应该是现在的尖山。檀溪发源于柳子山,柳子山当是现在的岘山最高峰扁山(海拔四百五十九米)。而襄山与柳子山很近,檀溪水从其北麓流经,襄水从其南麓流出,最符合这些描述的就是尖山。

在襄阳诸山中,襄山(尖山)海拔四百米,是仅次于柳子山(扁山)的第二高峰。站在襄山顶上,襄阳城、汉水、檀溪故道和曲曲折折的襄水尽收眼底。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一片翻卷着硝烟的土地,一片生长着故事的土地,也是一片可以引起人们浮想联翩的土地。

明代诗人王越,曾任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到了晚年,他结交太监汪直,汪直失宠,他也受到牵连,被剥夺一切荣誉和职务,流放湖北安陆。王越万念俱灰,几乎要自杀。后来见敕命中有从轻发落的话,这才打消了死的念头。在安陆期间,他到襄阳游览了襄山,目睹眼前景物,王越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襄阳怀古》:

衰柳斜阳古大堤,秋风禾黍习家池。

小儿不唱拦街曲,过客犹寻堕泪碑。

左传铸成元凯癖,唐音刊尽浩然诗。

兴亡多少伤心事,只有襄山汉水知。

大堤上,衰败的柳树立在西下的斜阳里,习家池,掩映在秋风吹拂的禾黍中。襄阳的小儿,已经不再拦街齐唱“蹋铜蹄歌”,来来去去的游客,还在岘山上寻找着纪念羊祜大将军的堕泪碑。《左传》上记下了杜预沉碑以求身后名的癖好,《唐音》几乎把孟浩然的诗作都收了进去。天下兴亡有多少令人伤心的事,看来,只有襄山和汉水才能够知晓。

这首诗的整个调子是灰色的、伤感的。襄阳大堤在历代诗人的笔下,都是一个繁华欢乐的地方,但在王越眼里,却只有衰败的柳树和西下的斜阳;习家池,从来都是文人墨客饮酒寻欢的地方,但王越却没有这份雅兴,他感受到的是让人伤感的秋风。李白曾以轻松的笔调写下“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但王越却闷闷不乐地叹息“小儿不唱拦街曲”。来来往往的客人,在王越的眼中也都不快活。他们到襄阳来好像都是为了寻找堕泪碑,为古人流一把眼泪。镇南大将军杜预帮助西晋完成三国统一大业,雄心勃勃地在万山深潭沉下两通碑,希冀有朝一日有人能够把这两通碑发掘出来,记住他的功劳。这个举动在王越看来,不过就是在《左传》上留下一笔而已。元代花了十年时间编成的《唐音》,把孟浩然的诗几乎全收进去,却说“李、杜、韩诗世多全集”,不收这三大家的诗。王越慨叹,多少年,多少代,兴兴亡亡的伤心事太多了,站在襄山,俯视滔滔汉水,便觉得只有襄山和汉水才能够知晓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看来,真正称得知音的,便是襄山和汉水了。

古代许多文人到襄阳浏览后,都喜欢到宜城就宿,喝喝宜城美酒。清代诗人宋筠也不例外,他在游览襄阳后,来到宜城,写下《晚宿宜城》一诗:

襄山犹在望,鄢水又停车。

才酌宜城酒,还寻宋玉居。

放怀微醉后,适兴朗吟余。

茅店三更月,清光入牖虚。

襄山还在视线中,现在又在鄢水(今襄阳境内蛮河)边停下车来。刚刚小饮了几杯宜城美酒,便来寻访宋玉的故居。放下酒杯,趁着微醉,随着兴致吟诵诗作,这时候,三更的月亮已爬上茅店上空,一缕清晖从窗户中洒了进来。

同样的风光,不一样的心情,落到纸上,便是别样的况味。与王越相比,宋筠少了那些功名利禄的纠缠,在他笔下,游襄山,宿鄢水,酌宜城美酒,寻宋玉故居,微醉放杯,适兴吟诗,举头望明月,低头赏月光,都是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

做人,还是超脱一点好。

相关专题: 智慧襄阳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郭小璇]

标签:唐音 左传 柳子山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