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跟着陈凯歌走一趟“道士下山”路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人参与 评论

导语:最近,陈凯歌电影《道士下山》很热,引来众多舆论热议。其实,古代中国的道士“下山路”有两条:一条是与朝堂权贵交好,一条是与民间百姓结合,而这两条路是在唐宋时期逐渐形成的。

导语:最近,陈凯歌电影《道士下山》很热,引来众多舆论热议。其实,古代中国的道士“下山路”有两条:一条是与朝堂权贵交好,一条是与民间百姓结合,而这两条路是在唐宋时期逐渐形成的。

隋唐以后,道教成为国教,江西道务也更为兴旺。隋唐五代新建了58所宫观,遍及34个县。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曾作《天地宫府图》,列出神仙所居住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福地。江西占总数十分之一,是全国区域中最多的。这反映了江西在全国道教发展中被认为是最适合神仙栖真之地,因此也是修道人麇集之所。三十六小洞天中,江西占五个:庐山、西山、鬼谷山、玉笥山、麻姑山。七十二福地中,江西有十三处,包括龙虎山、閤皂山、金精山、灵山等。最盛的,仍是庐山。陆修静建的简寂观依然雄峙山中,就是僧人也常去游玩。

三清山整山如万笏朝天,常年云雾升腾,山上有葛仙炼丹井、炼丹台、雷神殿等道教遗迹。

三清山整山如万笏朝天,常年云雾升腾,山上有葛仙炼丹井、炼丹台、雷神殿等道教遗迹。

全国各地栖真求道者也常来庐山修炼,最著名的就是李白,曾多次上庐山。他被流放夜郎以后,还返回庐山寻找李腾空。李白好友、大道士吴筠也于安史之乱后隐于庐山,山中道友李渤则是上清茅山道世系《真系》的作者。上清派第15代宗师黄洞元亦于建中贞元期间隐居庐山炼气,德宗赐号洞真先生。据文宗武宗朝大政治家李德裕《望匡庐赋》自注说:“余受法于茅山,元师(陆修静)则传法祖师也”,可知这时南京茅山一派已自认法脉传自庐山了。茅山本属上清法,陆修静本是天师道,但此时颇有融会现象,故李渤、黄洞元这类人才会跑到庐山来幽栖。庐山还吸引着一批炼丹之士。名人很多,白居易贬居江州时就结识了郭、韦、萧、王诸炼师及王仙翁等,所谓:“白石先生小有洞,黄芽姹女大还丹”,即指此事。修内丹法的钟离权、吕洞宾、谭峭等也常往来山中。

庐山之外,传统神仙洞府、修真胜地而在唐代得以持续发扬者,还有麻姑山、玉笥山、灵山等。

近年来龙虎山道教仪轨逐渐恢复完善,南朝陆修静建立的较完善的斋醮仪轨对后来龙虎山地位之确立乃至江西道教在全国的地位及影响,均有极大帮助。

“道士下山”之路

近年来龙虎山道教仪轨逐渐恢复完善,南朝陆修静建立的较完善的斋醮仪轨对后来龙虎山地位之确立乃至江西道教在全国的地位及影响,均有极大帮助。

唐代与这类传统名山情况不同的是一些新兴道场。如唐初,张道陵14代孙张惠感与其徒由高安的崇元观到奉新浮云山修炼,建浮云观。武则天曾诏张惠感入京为国师。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又迎其徒孙智谅进京,赐“浮云”匾额一方,成为新崛起的道场。这类唐代才兴起的教团很多,但未必可以久长,多是兴旺一阵,就渐归沉寂,竞争不过老牌道场。较成功的例子,是新崛起而善于依托改造旧招牌的。代表性例子有二:一是龙虎山,一是西山。

龙虎山天师道在南北朝期间仍属韬光养晦期,声望不彰,要到唐代才兴旺起来。当时江西道风既盛,张道陵后裔到江西发展的情况并不罕见,像奉新的张惠感就是,但龙虎山终于胜过浮云山,在于他们造出了或至少是强调了龙虎山本系张道陵炼丹之地,确立了祖师宗坛的地位。再则建构了天师世家谱系传承体系,宣称乃天师血胤、一脉相承。三又采取了传箓方式,确立自己在道教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传说汉代张道陵由淮入鄱阳溯江至贵溪,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故将该地称为龙虎山。

传说汉代张道陵由淮入鄱阳溯江至贵溪,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故将该地称为龙虎山。

天宝七年,玄宗准许他们在京师置坛传箓,并设立授箓院。其后肃宗、武宗、懿宗、僖宗也都对龙虎山优礼有加,僖宗还册封张陵为三天扶教辅国大法师。可见政府有意扶植天师正一道作为辅国之器,所以除封赠名号之外,还拨款兴修天师官府、赐官田以食养道众。当时各派虽都传经授箓,但无论哪一派,传授的最初阶段,都由天师道的正一法箓、经戒传起,也就是说皈依均由天师道,继而再逐步修炼灵宝上清之法。这使得天师道看起来只是基础,可实际上它却是道教各派之“共法”。对尔后天师道总理或代表道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西山的许逊吴猛崇拜在六朝时已十分兴盛了,可考的靖庐祠庙就有几十处,唐代胡慧超、施肩吾在此基础上,又将它发展到一个新境界。

胡慧超在武周时期曾入京,奉诏驱除狐妖,赐洞真先生,并替武则天炼药。玄宗又召见他,他返归西山时,玄宗还作《送胡天师》诗两首,以话离情。以这种政界关系,胡慧超想如龙虎山这般取得政策依托,自无问题,但他选择的是对信仰及道法本身的改善。

宋时龙虎山“张天师”体系确立,天师职位世袭,现任龙虎山道长张金涛为全国人大代表。

宋时龙虎山“张天师”体系确立,天师职位世袭,现任龙虎山道长张金涛为全国人大代表。

早期许逊吴猛不过是善人传说,也就是一个为地方做了好事的善人,地方上把他当神仙来供奉而已。胡则系统地整理了相关传说,写出《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等,把地方信仰提升了。其次,修复西山游帷观,与南昌市内铁柱宫,成为许逊崇拜中心,整合了原有各地许逊祠庐。再者,他赋予许逊信仰新内涵,说许逊是十二真君中孝道之师,教奉教的人遵行孝道,影响深远。不仅有唐宪宗时的文献《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说当时“回乡民众聚会于观,设黄箓大斋,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作礼焚香,克意存请,荐亡祸福”;而且到南宋,还形成为“忠孝净明道”。胡慧超便是这个道派的前导。

施肩吾于太和中入西山访道,自称遇许逊传授了他内丹诀,后又遇吕洞宾传了他金液还丹大道。许逊在传说中是结庐炼丹的,有炼丹的遗迹,其侄钟离嘉更以炼丹著名。但他们所炼,乃是六朝流行的金丹,是铅汞等化学反应而成的。施肩吾所云金液还丹等,却是用自身体内的阴阳水火来炼养,在身体内部结丹,不须采用外在的鼎炉与药物,故称为内丹。这是个全新的观念与修炼方法,他假托是在西山遇到吕洞宾而得,着《钟吕传道集》以阐明其理趣,又作《西山群仙全真记》以相配合。他本是个文士,诗文俱妙,这个新道法经他传播后,影响深巨,宋元以降内丹诸派,遂都奉吕洞宾为祖师,但也许更该纪念的人是他。

宋代亦以道教为国教,而且各路主要宫观均由官员兼管或提领,称为“祠禄”,因此道教与朝廷的联结比唐代更紧密更直接。

樟树市三皇宫本为道观,现在这里供奉了历代药王、医药学家,成为当地药材商的行业神庙。

“道士下山”之路

樟树市三皇宫本为道观,现在这里供奉了历代药王、医药学家,成为当地药材商的行业神庙。

江西这种由朝廷直接派员提举的大宫观便有五所:信州龙虎山、建昌军仙都观、江州太平观、洪州玉隆观、临江军玉笥山。

太平观即唐代九天使者庙,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改为太平观,宣和中升格为宫,道士常三四千人。玉隆观即南北朝唐代之游帷观,祀许逊,曾巩曾修建它,王安石作记,均为一时掌故。政和年间,也升格为宫,称玉隆万寿宫。

仙都观在麻姑山,咸平二年,宋真宗赐御书百余轴给麻姑庙,改名为仙都观。麻姑的封号也从清真夫人而为妙寂真人,而真寂冲应元君一路上升,曾巩亦曾为之作记。

玉笥山承天宫本名玉梁观,大中祥符元年改为承天观,宣和元年升格为宫。

龙虎山上清宫唐代名真仙观,宋真宗时设授箓院,后被视为最正宗的符箓传承体系,至今仍是天师道授箓之处。

龙虎山上清宫唐代名真仙观,宋真宗时设授箓院,后被视为最正宗的符箓传承体系,至今仍是天师道授箓之处。

龙虎山上清宫,唐代名真仙观,宋大中祥符中改为上清观。真宗封张正随为真静先生,并准他在山中设授箓院,免除田租,从此后,凡后继者均可获得“先生”的赐号。形成名号、官位及土地租赁权一并赋予龙虎山的情况,并承认天师的世系传承,故道教学界一般会认为江西龙虎山“张天师”这个体系是这个时候才确立。徽宗朝,上清观改为上清宫以后规模愈大,崇宁年间赐拨的土地就有1.3万多亩。

徽宗时升观为宫的还有閤皂山崇真观。此观夙为灵宝宗坛,熙宁间有学道之士500人,为屋1500间。因真宗曾赐书120卷,故山中另有御书阁,还有传箓台。长江以南,传箓台仅有金陵茅山、龙虎山及閤皂山。后世称此三者为“三山符箓”,被视为最正宗的符箓传承体系。

南宋时江西道教宫观分布及其势力范围大抵仍与北宋相似。

葛仙山玉虚观道长李绍华为全国青联委员,该观创建于宋代,虽然地处山巅交通不便,但香客络绎不绝。

葛仙山玉虚观道长李绍华为全国青联委员,该观创建于宋代,虽然地处山巅交通不便,但香客络绎不绝。

诸山之兴隆,事实上反映着朝廷对道教之利用与控制。因为人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随便入山修道了,每年准许多少人入道是政府决定的,须取得政府颁给的度牒才行。北宋治平四年开始出售度牒,其后每逢政府缺钱时就发卖。宫观的权威也由政府维持。如一位龙虎山的道士,是当时天师的叔父,因擅自刻印、制作符箓,就被追逮系狱。这是宋代江西道教第一大特点。但事情不可只看一面,宋代江西道教之另一特点,恰好就是与民间习俗开始适度结合。

道教某些教派是不见尸、不临丧、不与祭,但现在龙虎山的道士亦协助丧家超荐亡魂,做祭奠法事。

“道士下山”之路

道教某些教派是不见尸、不临丧、不与祭,但现在龙虎山的道士亦协助丧家超荐亡魂,做祭奠法事。

例如道教某些教派是不见尸、不临丧、不与祭的,修养生气,忌讳碰触死秽,可是灵宝道相反,长于协助丧家超荐亡魂。许逊信仰提倡孝道,也荐亡祭祖,它们的做法本来也只是上章拜表、斋醮经诵而已,可是1985年抚州临川境内出土了一尊手抱罗盘的道士俑以及地券。地券是孝子替亡人购买坟地后封入墓中的。这份地券及手把罗盘的道士俑,就生动地说明了当时道士已习惯替丧家看风水了。

三清山飞仙台为明代建筑,民间传说这里是各路神仙来三清山迎仙、会仙、飞仙的地方。

三清山飞仙台为明代建筑,民间传说这里是各路神仙来三清山迎仙、会仙、飞仙的地方。

道士本来不看风水,道教也反对风水之说,但江西情况特殊。唐末杨筠松入江西,开启了相地的传统。使宋朝以后江西就成为全国风水学的渊薮,后世凡看山形、水文、风候、方位的,全都出自江西。而南宋时这种风水堪舆之学亦不被视为迷信或巫俗,反而是“儒业”之一端,属于读书人的职业。故吴澄说:“儒之家,家以地理书自负,人人以地理术自售。”在这种风气下,道士替人看风水、刊地券也就不足为奇,反可显示其贴近民众生活习俗了。

另外,像每年祖师诞辰上观焚香或放灯,渐渐也演成民俗游艺活动。这在江西亦十分突出,至今流风遗韵胜于他省,而开端多在宋朝。

三清山三清宫创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现存石结构建筑为明代所建。

三清山三清宫创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现存石结构建筑为明代所建。

宋代江西有两个新道派出现,并形成了全国性影响。一就是上文谈过的忠孝凈明道。它由西山许逊信仰逐渐演变而来,本是地方神祀信仰,后经胡慧超提炼完善成孝道伦理之信仰体系,又分化出了内丹学说。南宋以后,该信仰结合符箓醮斋,正式形成忠孝凈明道。凈明指日月光明,有人疑此系羼杂摩尼教义使然,但即使有此因缘,色彩也不浓厚,主要是忠孝伦理与灵宝符箓。此派在明清遍传江西,成为江西人的代表信仰,犹如山西人之拜关公,并以江西为中心向全国辐射,不可小觑。

道教典籍经过“文革”毁弃民间遗存极少,葛仙山道长李绍华近年搜集了不少清代道教典籍。

道教典籍经过“文革”毁弃民间遗存极少,葛仙山道长李绍华近年搜集了不少清代道教典籍。

另一个新道派乃神霄派。核心人物是王文卿,南丰人,徽宗时与林灵素同被宠信,南宋后回居江西传道弘法。其法称五雷法,可以运雷祈雨及降妖击怪,有著述数十种。同时而稍晚的第30代天师张继先,也被认为是神霄雷法的开创者,原因是王文卿本出天师道一脉,雷法亦须以符箓咒印催动,故两派多有交汇。这一道法后来传播广远,也影响到内丹南宗陈楠与白玉蟾,尔后被尊为道教护法神的萨守坚、王灵官亦都属于神霄派。

 

凤凰网旅游微信公众平台账号:travel_ifeng

生活家私人微信:lifeofwealth2015

凤凰财经生活旅游工作室出品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凤凰网旅游微信公众号,回复【全球GO】,了解最与众不同、最意趣的境外目的地攻略,回复【远方】,欣赏震撼心灵的图片文字,探寻国内旅游目的地人文故事

如果你遇到过一家隐世小店,一家极致美味的餐厅,一处令人无法忘怀的景致

欢迎投稿至:all_travel@ifeng.com

我们将为你的作品提供亿万人观看的平台

极致旅游体验,就在凤凰旅游 

[责任编辑:王雪梅]

标签:道士下山 国道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