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晋北染色剪纸


来源:凤凰旅游

人参与 评论

本期撰文:凤凰旅游特约撰稿人许伟明 距离圣诞节还有一个多月,在张栋的剪纸公司里,几名员工中正在制作一批圣诞老人的卡通剪纸。一个女孩手握毛笔,笔尖蘸点儿加了酒精的品红,在白色的宣纸上轻轻一点。纸张像是干

【三】

在广灵,剪纸和产业紧密相连。在剪纸艺术家们的推动和当地政府扶持下,广灵剪纸已经从原来的家庭作坊为主,变为如今的“公司+农户”为主的生产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广灵就开启了剪纸产业化的进程。随后,成立较大的剪纸公司,在焦山乡建立一个面积颇大的剪纸产业园区,建立剪纸博物馆、学校、研究中心等等。张栋的父亲张多堂是这一进程的积极推动者,他是公司、园区等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所谓“公司+农户”的模式,其实借鉴的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常见的模式。由一家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公司来牵头,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营销,再将一部分的生产环节交给农户来完成。在广灵,目前主要有3家这样的剪纸公司,他们从市场上获得订单,完成相应的产品设计,然后交给自己公司的工人和公司以外的农户来完成刻染环节。最后从农户那里回收产品,再进行装裱和包装。

由于要迎合市场需求,因而这些公司在产品的设计上动脑筋。目前剪纸早已不是简单的窗花了,而发展出了卷轴画、台历、挂历、贺年卡、镜框装饰、广告画,等一系列具有装饰性和使用功能的产品。

“我们境外的市场有日本、美国和周边一些华人较多的国家,以订货为主。国内的销售,基本是发达城市居多,内陆地区相对少。”张栋说,广灵剪纸的国内销售以经销为主。“一些人闻讯而来,要卖你的产品。我卖给他,他再卖给别人。”

“从低端到高端,小至几毛钱,大到几万几十万元的产品,咱们都有,档次分得比较多,高端的奢侈品都有。就咱们广灵剪纸来说,从大到小、从多到少、从高到低,方方面面。”

而经销商根据自己所需选择广灵剪纸的产品,经销商中,“有专门做礼品的,有专门做旅游的……”他过来来选适合自己的产品的规格、图案等。

公开资料显示,广灵县有约2500户的农户参与到“公司+模式”的生产链条当中。而张栋的公司是固定的员工200来个。剪纸也成为扶贫的一种模式,除了公司、博物馆等为农户提供职位之外,和农户的合作是最主要的。在这一模式中,农户自己不需要出材料费,只需按照公司的要求来刻染来赚取手工费。“一般一个人一年能增收三千到一万元的收入。”

【四】

产业化促进了广灵剪纸工艺的重大改变。到目前为止,广灵剪纸最显著的是套色套层剪纸的出现。之前,如同其它地方的剪纸一样,广灵剪纸也仅在单层的纸上刻图。但为了体现色彩和立体便进行了染色。

但随着新的美术理念的引入,以及电脑制图软件的应用,发现如果在剪纸里加入一些阴影,会使得立体感更为明显。再到后来,又发现如果应用多层的剪纸叠层,各层的纸张呈现颜色各不一样的颜色,那么无论从立体效果而言也更明显,这就是所谓的套色套层剪纸。

例如要做一个塔的套色套层剪纸,那么首先得找来一张塔的电子图片,用Photoshop或其它制图软件进行加工,减少这张照片的色阶。如把颜色压缩成仅有10种,即只用10种颜色来呈现这张塔的照片。再用10张纸分别印上这10种颜色,按照电脑给出的轮廓,刻出每一种色彩所涉及到的区域,然后再一层层地贴合。显然,如果要追求更逼真的照片效果,那么就得用更多的颜色和更多的套层,也就更加的费工费时了。

在走访广灵的多家剪纸公司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几乎能用套层套色的剪纸来“复制”各种类型图片的效果。在这些剪纸作品中,能看到广灵本地的水神堂、小悬空寺,还有山西乃至全国的著名古迹、景点。还有各种中国画、风景照、人像照、动物照。他们以各种版本来呈现《清明上河图》,他们把中共的历任主要领导的人头像都刻完了,又去刻奥巴马、比尔•盖茨、李嘉诚、李光耀、董卿……而在北京奥运会那段时间,各家公司都在力推和奥运有关的剪纸:鸟巢、福娃、和平鸽……

剪纸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栋说,“80后”是目前广灵剪纸的主要设计和创意人群,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剪纸表现形式,又能很好地运用电脑,于是就琢磨出了各种新鲜的玩意儿。张栋是生于1983年的“80后”。他们在开拓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上都不遗余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套层套色剪纸都力求对相机照片的模仿,一些公司的剪纸做出了印象派、现代派等效果。但是多数套层套色的剪纸,颜色多为纸本身的颜色,而不再染色了。如果再用染色的话,那么晕开的颜色是难以控制的。

在产业开发的背景下,广灵剪纸的制作变得工序分明。设计、刻纸、染色、装帧、包装的程序都有明确的分工。“你刻的是刻的,染的是染的。不像以前,一个人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工序。”

【五】

广灵的剪纸产业园里还有一所剪纸的培训学校。他分批、分季节对年轻人进行培训。张栋说,培训的学期一般是1-2年,每年培训3-4次。培训是免费的,学员在获得了技能之后,或者留下来上班,或者到周边的景点去工作。

现在公司里“技工的年龄偏大一些,年轻的劳动力少,我们要注入年轻人的活力,所以办一个学校就是要把年轻人整合起来。”但张栋也发现,目前年轻人整体上对剪纸的兴趣在下降。

像张栋因为出生于剪纸世家,尚能全面掌握整套的剪纸工艺流程。但到“80后”乃至“70后”这样的人非常少。人们会的往往是剪纸产业流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这是分工的结果,它让剪纸的制作更加精细、更有效率。但张栋也在担心,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趋势下,一些传统的东西或许会被丢失。“做一个剪纸,我这个要还需要28道程序,可能到别人那儿就只剩下8道工序了,那就失传了。”

老年人们一般有手工基础。“老人们在年轻时学剪纸,就跟咱们学骑自行车一样,是很普遍的现象。”但现在的年轻人,手工基础都比较差了。“像‘80后’这一代人有手工基础的,千分之一的概率不到,很低,没有了。”

例如像熏样这个步骤,现在很多时候做剪纸已经不熏样了。尤其是使用电脑之后,直接打印出蓝色的图案来(俗成为“蓝图”)替代。蓝图同样能起到花样的功能,而且更容易就能制作出来。但是如果人们长久地不再熏样,那么或许熏样就会被遗忘,“再不保护就没了”。

剪纸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如今的年轻人中能过精通全部工序的其实非常少。很多传统的工艺,只有老人能掌握,甚至只存在于文字和图片资料当中。张栋认为,像这些部分便是非遗保护中所需关注的重点。

(本文作者许伟明现为21世纪乡土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致力于乡土中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播。) 点此关注作者微博:@许伟明m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晴]

标签:剪纸 晋北 广灵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