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云南建水哈尼铓鼓舞入选国家级“非遗”


来源:云南网

人参与 评论

52岁的曹林杰拿着铓,扭动着屁股,翻身、侧跨,铓在他的手中翻来覆去。“跳铓鼓舞是个力气活。”几分钟后表演完毕,他已大汗淋漓。 从建水到昆明,再到北京,如今的铓鼓舞跳响了全中国。曹林杰说,铓鼓舞拿下许多

52岁的曹林杰拿着铓,扭动着屁股,翻身、侧跨,铓在他的手中翻来覆去。“跳铓鼓舞是个力气活。”几分钟后表演完毕,他已大汗淋漓。

从建水到昆明,再到北京,如今的铓鼓舞跳响了全中国。曹林杰说,铓鼓舞拿下许多奖项。今年11月份,铓鼓舞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他也成了传承人。曹林杰觉得自己跳了这么多年,值得。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跳铓鼓舞,让这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特点

彪悍粗犷是铓鼓舞最吸引人的地方

哈尼语中的“普玛尼察”,汉语叫做大寨村,大寨村在建水县普雄乡龙岔河村委会,离建水县城60多公里。大寨村最近这几年的名头很响,因为这里是铓鼓舞的发祥地。

如今的大寨村,已经修建起了专门跳铓鼓舞的广场。每年的“阿玛熬”节,村子里是人山人海。哈尼汉子穿起哈尼服装,裸露着健美的胸膛和胳膊,跳起铓鼓舞。“咚咚”的鼓声响彻四方,哈尼汉子跨着舞步,舒展着自己的身体。“彪悍、粗犷、有力量,这就是铓鼓舞最吸引人的地方。”龙岔河村委会主任曹福建说。

广场上,两个持铓者,左手持铓,右手持槌,在中央对舞,一逗一衬,一起一伏。哈尼汉子脚下的动作非常麻利,一会用力踩,一会轻轻点地。他们两脚交替向前,还不时双膝跪地,双手将铓高高托起,身体后侧倒地。哈尼汉子毫无拘束地即兴表演着倒立、翻滚、旋转、扭腰等各种技巧。伴舞的十几个哈尼小伙子,在外围围成一个圈。左手搂着牛皮鼓,右手拿着一尺长的木棍不停地敲击出各种鼓点节奏,震得山里山外传来回响。铓鼓舞与村子蓝天、森林、草坪、蘑菇房的天然背景融为一体。鼓声沉浑,舞姿凝重,一动一静之间,塑造出了天与地、人与自然的美。

演变原先每年祭祀时才跳现在高兴就跳

“哈尼族的祖先没有想到,原本用来吓唬野兽的鼓声,现在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曹福建说,铓鼓舞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由于战争,哈尼祖先来到如今的大寨,那时候的大寨全是原始森林,野生动物很多,祖先发现敲打空心的树发出响声,可以驱赶野兽。后来,祖先发现,用牛皮蒙在空心的树桩上敲打,声音更大。后来演变成了铓鼓的雏形。铓鼓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强盗来了,大家击鼓为号,村民听到鼓声一起来抗击强盗。

71岁的哈尼族老人高家龙说:“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铓鼓舞只能一年跳一次,乱跳是要遭天谴和报应的。”铓鼓舞是在每年正月属龙的日子开始跳,也就是现在的“阿玛熬节”,那是建水县哈尼族最重大的节日。在这个节日上,第一天开始祭龙,第二天就开铓,敲铓的人是村民选出的“龙头”,铓声一响,鼓就响起。敲铓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寓意来年风调雨顺。铓鼓舞一直要跳到第三天晚上才结束。

“铓是代表谷子的饱满,鼓是代表谷子粒多。哈尼人跳铓鼓舞是为了祈祷风调雨顺,一生平安。”摸着铓和鼓,高家龙老人说,如今世道变了,不管何时何地,只要高兴就可以跳铓鼓舞,这让村子老一辈人觉得不习惯。不过,现在政府都在鼓励当地会跳的人带动年轻人跳,还要开办铓鼓舞学习班。

铓鼓舞是建水县哈尼族独有的,而建水县的哈尼族只有1万多人,分布在普雄乡和坡头乡。不过,随着铓鼓舞的出名,很多外地的哈尼族、汉族都慕名到大寨村学习铓鼓舞,大寨村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现状改编后的铓鼓舞加入很多现代舞蹈元素

铓鼓舞的名气越来越大,传承人曹林杰也越来越忙,当地政府单位都邀请他去排练铓鼓舞,许多企业也高薪聘请他去当老师。这么多年来,教了多少学生,他记不清楚了。他只有一个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铓鼓舞,让更多的人来跳铓鼓舞,让铓鼓舞走得更远一些。

哈尼族没有文字,跳铓鼓舞的动作都是靠祖辈相传的。曹林杰用汉语总结出跳铓鼓舞7个步骤,每个步骤有4个动作,8个节拍。他拿着自己的笔记本说,铓鼓舞讲求的是铓和鼓的配合,现在编排的铓鼓舞有了很大的改动,加入很多现代舞蹈的元素,最原汁原味的铓鼓舞就是哈尼族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目前铓鼓舞已创编出横排、穿叉、斜排等队形,创编出了点脚尖、蹬脚步、立脚尖、跨跳步、“糊田埂”、“撒谷种”、“跨河沟”等一系列动作。但他担心的是,改编后的铓鼓舞,是否会失去了“原汁原味”。

曹林杰说,铓和汉族的锣的样子差不多,跳铓的人是整个铓鼓舞的领舞的人。20个人的铓鼓舞队,只需要2个人跳铓领舞。而跳鼓的人数可多可少,将跳铓的围在中央,形成一个圆圈。

成就

铓鼓舞曾获多项大奖《云南映象》也在跳

曹福建掰着指头数着,2001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山花奖·居庸关长城杯”中华鼓舞大赛中,建水哈尼族表演的铓鼓舞一举获得该赛事的最高奖——山花奖;在意大利蒙特卡尼第8届国际旅游电影节上获最高奖——苍鹭奖。在云南省和州市上,拿过无数大奖,这是大寨村民最值得骄傲的。哈尼族的铓鼓舞已走出深山,成为当地一道民族风情的新景观。

大家想必还记得《云南映象》中打鼓的虾嘎吧,他的汉语名字叫做黄文杰,他就是地道的大寨人。目前,大寨村有12名村民在《云南映象》,他们都在传承着铓鼓舞。就如虾嘎一样,他现在是州级铓鼓舞传承人,他创作改编的《祭鼓》、《螳螂》在CCTV舞蹈大赛上获得三等奖,传承着新一代“铓王”的气韵。

建水县文化馆馆长赵年表示,铓鼓舞2004年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一级级申报,经过10年的努力,今年11月,铓鼓舞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后,建水县将采取很多措施来鼓励铓鼓舞的传承和发展,发展一批传承人,建设一批传承点等,都是以后要做的。”赵年说。

建水县文体局目前已经向县政府提出建议,颁布保护地方民族传统习俗的办法或措施。每年出资30万至50万元,补助哈尼族村寨,让他们办好一年一度的“阿玛熬”节。要为铓鼓舞传承人创造条件,对其传承活动给予保护和支持。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万元,专用于铓鼓舞的传承、开发、展演。倡导传承人走进学校,在哈尼族乡镇或全县中小学校,教年轻人跳铓鼓舞。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春雪]

标签:云南 哈尼铓鼓舞 旅游 凤凰旅游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