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全力推进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专访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


来源:凤凰城市

人参与 评论

背景: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提出,要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王君正:能不能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最终要靠实力来说话,要看襄阳是否具备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功能。

背景: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提出,要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习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战略丰富拓展为“两圈两带”战略,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上升为省级战略,要求襄阳发挥战略引擎作用,赋予了襄阳更大的责任。

去年5月16日,时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现任湖北省委常委王君正同志兼任襄阳市委书记,近一年时间过去了,襄阳城市定位、功能、风貌发生着怎样的改变?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将如何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

近日,凤凰网赶赴襄阳专门采访了王君正先生。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

凤凰网:提起襄阳,人们往往会想到《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黄蓉镇守襄阳”、《三侠五义》中“群雄聚襄阳”等故事。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襄阳的市情?

王君正:首先借凤凰网这个平台,感谢国内外网友对襄阳关注。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2800多年建城史,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史上孕育和生活过众多杰出人物,如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战国时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蜀汉丞相诸葛亮、东晋史学家习凿池、唐代诗人孟浩然、宋代书画家米芾等。

当今襄阳,是湖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较为发达。襄阳是全国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粮食年产量占全国的1%、全省的1/5,有人曾说过,襄阳每年生产的粮食可以让全国人民吃一个星期。襄阳还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国家二级物流节点城市,是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连续多年被《福布斯》杂志发布为中国大陆最适宜开工厂的城市和最佳商业城市。

凤凰网:我们关注到,您主政襄阳后,提出了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汉江流域有40多个城市,襄阳提出打造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主要考虑是什么?

王君正: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提出,要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湖北省委、省政府以“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做贡献为己任,深入实施“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两圈两带”区域发展战略。襄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快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力争早日实现经济总量占全省1/6的目标,引领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在2013年12月份召开的襄阳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新目标。主要考虑有四个方面:

第一,主动顺应襄阳人民追求“中心城市”的梦想。襄阳“汉晋以来,代为重镇”,历史上多次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中心,唐代元和年间全国四个人口达10万户以上的城市之一。提出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就是要顺应全市人民的期待,最大限度的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加快襄阳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自觉担当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责任。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视察湖北时提出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要求,湖北省委、省政府把“两圈一带”战略丰富拓展为“两圈两带”战略,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上升为省级战略,要求襄阳发挥战略引擎作用,赋予了襄阳更大的责任。我们提出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就是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做贡献。

第三,科学选择一条个性化、特色化的城市发展道路。城市定位,体现着城市的个性和特色。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提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使城市发展陷入了“个性危机”。襄阳是汉江流域的地理中心、节点城市,三千里汉江,精要在襄阳。我们提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就是要避开与其他城市的雷同,实施差异化发展,突出自身个性,建设特色城市。

第四,客观分析襄阳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和潜力。我们做过一些数据测算,在汉江流域城市体系中,襄阳的经济实力首位度最高,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等占比分别达21.9%、24.4%、26.9%;襄阳的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密度仅为0.14亿元/k㎡,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36%左右,具有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同时,随着一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在襄阳的布局,也将进一步提升襄阳的比较竞争优势。

凤凰网:您心目中的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应该怎样去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王君正:能不能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最终要靠实力来说话,要看襄阳是否具备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功能。我想,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应该具备以下六个特征:

经济发达。发展方式先进,经济实力雄厚,成为汉江流域的经济中心和核心增长极。

文化繁荣。文化产业和事业繁荣发展,能够辐射周边地区,引领区域潮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法治优良。公民尊法守法意识浓厚,法治精神得以弘扬,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法治轨道,城乡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社会公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规则意识成为人们处事依据和行为准则,社会充满公平正义。

生态一流。生产和生活方式更加绿色、低碳、清洁,建成生态系统健康、主体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山水特色突出、城乡环境优美、资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城市。

人民幸福。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财富更加充裕,城市更加宜业宜居,人民群众充满幸福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实现这一目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有正确的发展思路,并为之付出长期的努力。我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把襄阳打造成为汉江流域的改革高地、开放高地、创新高地,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有活力、未来有潜力;

第二,坚持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迅速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第三,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与管理,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轴心,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建设历史文化魅力彰显、现代文明气息浓郁的山水园林城市;

第四,坚持把法治优良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以法律法规来引导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建设“法治优良”城市,增强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投资创业的稳定预期;第五,坚持以务实的作风狠抓落实,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通过一件一件工作,把政策、机遇和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发展成效,培育狠抓落实的作风,弘扬诚实守信的风气,形成加快发展的气场。

凤凰网:您刚才谈到“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与管理”,而且襄阳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请问王书记,工作中是如何推进的?

王君正:当下,许多城市“千城一面”、缺乏特色。究其原因,是追求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毫无意识地放弃了自身的文化。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仅仅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更重要在于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就是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把丰富的历史文化物化为城市发展的基因,避免“克隆”、“拷贝”现象,彰显城市独特个性魅力。

第一,充分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将文化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按照城市规划体现文化脉络的要求,坚持不搞没有规划的建设,坚决不建未经设计的建筑,培育鲜明的文化形象,使襄阳成为三国文化、汉水文化的“无言史诗”、“有形语言”、“凝固乐章”、“动感实景”。

第二,实施文化注入与表达工程,将历史文化融汇到城市形态之中。做活历史文化与山水资源、现代都市与千年古城、城市形态与人文元素结合的文章,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城改造,无论是商业街区还是产业园区,无论是大型公共场馆还是现代商住小区,都充分注入文化元素,精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标志性街区,拓展历史文化表达空间,增强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三,凭借深厚的人文底蕴,将先进文化体现在城市管理细微之处。坚持人文化、人本化、人性化管理,将文化元素、乡土树种、地域风谷等,融入标识系统、城市雕塑、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细节,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培育城市管理文化,体现“襄阳味道”。

凤凰网:襄阳历史文化形态多样、内涵丰富,请问王书记,提出打造以襄阳古城、三国文化、汉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城两文化”品牌,能否代表襄阳的多元文化?如何打造这一文化品牌?

王君正:襄阳2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汉水文化、三国文化、荆楚文化、古城文化、佛教文化、军事文化,构成了襄阳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但是,对于城市品牌推广、营销和传播来讲,多元并非最佳选择,面面俱到难以形成特色,也无法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提出“一城两文化”品牌,目的是要集中展示最具襄阳印记、最富襄阳特色的主打文化,使之对“文化襄阳”建设起到“画龙点睛”功效。①关于襄阳古城,它见证了襄阳2800多年的建城史,期间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都与它密切相关,集中展现了“兵家必争”的军事文化、“繁荣兴盛”的都市文化、“道法自然”的城建文化,“一部襄阳城、半部中国史”,它是襄阳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和重要载体。②关于三国文化:襄阳是三国历史的发端之源和收官之地,是三国时期的人才高地、文化高地、精神高地,是国家命名的“三国文化之乡”。特别是襄阳作为诸葛亮躬耕隐居、谋划隆中对的地方,集中展现了三国文化的智慧特色。③关于汉水文化:襄阳居于我国“东西交汇、南北交融”的特殊位置,处于南北文化交融转换的中心,是汉水文化的代表性区域,集中展示了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秦陇文化、商业文化、诗赋文化的优秀元素。发展汉水文化,襄阳责无旁贷。

文化,无形无体,润物无声。至于如何打响“一城两文化”品牌,我们坚持以自然为基础、以特色为根本、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虚功实做,用一个个物化的景区景点和旅游产品来展示,确保有说的、有看的。有形建筑,街道社区,积极稳妥推进襄阳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外后内”方针,稳步推进古城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外移搬迁,逐步推开条件成熟的改造项目,启动了打通护城河、连接古城墙、修复古城楼工程,通过一点一滴努力,再现古城风采;加快古隆中等景区改造升级步伐。尽快打造成为国家5A级景区,集中展示襄阳三国文化特色;依托鱼梁洲,打造汉水文化传承和发展核心区,集中展示襄阳汉水文化的丰富内涵。

凤凰网:在城市风貌上,襄阳提出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在您的设想中,襄阳山水园林城市的图景是什么样的?  

王君正:大自然恩赐予了襄阳“一江二洲三山八河”的自然生态,汉江穿城而过,依托山形水势自然勾勒的“一心(鱼梁洲)四城(襄城、樊城、襄州、东津新区)”城市格局,使襄阳城呈现出“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灵动画卷,这在全国城市体系中都是很少见的。作为这个城市的领导者、建设者,我们有责任给它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们提出建设历史文化魅力彰显、现代文明气息浓郁的山水园林城市目标,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古城新姿,让市民“开门有绿、推窗赏景、抬头见山、举足亲水”,使襄阳成为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宜业宜居之城。

第一,实施“双核带动”战略,提升城市功能。就是一手抓老城区改造,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一手抓新城开发,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使山水园林城市风貌特征更加明显。目前,已经启动29个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了中心城区内的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园区的整体搬迁,项目完成后将使5万余户老居民住进现代化的商住小区。东津新区及各县(市、区)产城新区建设,正积极稳步推进。

第二,实施“蓝天碧水”战略,美化城市环境。开展“绿满襄阳”行动,推动绿化进社区、进郊区、进园区,打造城市园林景观;推进“引水入城”计划,显山活水,打造城市水系景观;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修复山体和洲滩,打造城市生态景观,提升绿化、亮化、美化水平,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享受到阳光、呼吸到新鲜空气。

第三,实施“四位一体”战略,促进城乡共荣。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卫星城为支撑、特色镇为节点、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现代城镇体系,改善城乡面貌,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凤凰网:目前,襄阳正在积极推进东津新区建设。请问王书记,东津新区在襄阳城市布局中具体承担什么功能?如何避免东津新区沦为“造城运动”的危险?

王君正: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近几届市委、市政府开始谋划东津新区建设,推动襄阳形成以鱼梁洲为“绿心”、主城区互联互通的“一心四城”空间格局。东津新区实际上承担着改善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的作用,同时,应该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引爆区”,成为引领汉江流域开放开发的“活力新城”、“和谐新城”。

我们坚持“民生优先、文化引领、产城融合、改革创新”原则,积极务实推进东津新区建设,防止新城建设步入“摊大饼式”的发展误区,出现“空城”、“鬼城”现象。

第一,坚持民生优先。优先推进事关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市民还建房项目、吸纳就业的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就学、住房安置、生活保障等,让群众成为新区建设的受益者。目前,我们规划设计的300万平方米市民公寓,已开工建设150万平方米、建成100万平方米,推行了“土地换社保、换股权”、“还建房一住+一租”政策,确保群众失地不失收、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保。

第二,坚持文化引领。注重挖掘和注入历史文化元素,增强城市新区的历史厚重感;注重大力培育创新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一切创新要素向东津新区加速流动,让一切聪明才智在东津新区发挥作用。

第三,坚持产城融合。在原有规划基础上,重新布局建设国际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科教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已成功引进IBM、华为云计算、凯胜云计算、九华互联、奥山文化、工行后台处理中心等产业项目,有7个总部企业落户东津,使东津新区有产业支撑,靠产业集聚人气。

第四,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好用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新土地、融资、科技、人才等要素保障机制,创新农民市民化机制、外地人入襄落户机制、老城区市民迁户东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开发建设,增强开发动力。

凤凰网:王书记,您刚才也提到了汉江流域的中心城市的首个标准就是“经济发达”。在提升经济实力方面有哪些硬措施?

王君正:发展不够、发展不快、发展不充分仍然是襄阳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将按照中央“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和省委“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又好又快”,把握好稳中求进与改革创新之间的“黄金平衡点”、静有定力与动有秩序之间的“度”、不唯GDP与不忘GDP之间的辩证关系,牢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主导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中部城市“第一方阵”,成为引领汉江流域开放开发的超大功率“发动机”和“火车头”。

我们将把壮大支柱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核心任务和头等大事,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建设中西部地区绿色经济示范区,打造襄阳经济升级版。做强一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主要是巩固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地位,加大农产品深加工力度,着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无公害食品示范区,打造“中国有机谷”,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和层次。做优二产,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实施主导产业培育工程、骨干企业成长工程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做大做强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新能源等支柱产业,使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和话语权。做大三产,加快建设汉江流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中部电商产业基地、中部云计算产业基地、中部汽车服务业基地、汉江流域商业中心,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城市吸纳辐射和引领带动能力。

按照这样一个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我们实施投资、科技、创新、管理“四轮驱动”战略,汇聚转型增效升级动力。投资驱动。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全民创业等,做大“投资底盘”,支撑经济发展;科技驱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科技与经济、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大胆创新领导和组织经济工作方式,创新市场配置要素资源方法,创新行政服务模式,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管理驱动。对经济发展实施“项目化管理”,对每一项工作都明确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促进工作落实落地。

总体上看,襄阳的经济运行稳健有力、态势良好。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了28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逼近2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接近2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占比持续提升。今年一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环境下,襄阳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万余户,显示出强劲的投资创业活力。

凤凰网:王书记,您一向高度重视抓班子、带队伍,提出了许多务实管用的新思路、新举措,特别是您倡导开展的以“践行宗旨,争做好干部”为主题的“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得到了群众交口称赞,引起了媒体竞相报道。请王书记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君正:在抓班子、带队伍上,我们按照“三严三实”和好干部标准的要求,贯彻《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坚持“育管并重、奖惩并举、典型引路、狠抓落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靠优良的作风涵养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第一,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干部投身改革发展稳定事业。围绕落实好干部“五条标准”,我们确立了“五种导向”:大胆起用一批胸襟宽、眼界宽、思路宽的开拓者,树立注重学识的用人导向;大胆起用一批懂经济、熟悉市场、善于经营的创业者,树立注重发展的用人导向;大胆起用一批顺时应势、敢试敢闯、开拓进取的领头雁,树立注重创新的用人导向;大胆起用一批埋头苦干、身体力行、励精图治的实干家,树立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大胆起用一批政治上不糊涂、经济上不贪占、生活上不犯错的明白人,树立注重勤廉的用人导向,努力让德才兼备、干事有为者人尽其才,让滥竽充数、碌碌无为者没有市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干事创业。

第二,换位思考、践行宗旨,靠优良的作风汇聚加快发展的正能量。“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之所以能够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和干群关系改善,是因为这项活动促进了党员干部换位思考,增强宗旨观念,增进群众感情,既解决了世界观改造问题,又解决了方法论改进问题。比如,中心医院院长当普通患者,亲身体验就诊流程,一次性查找和整改了46个问题,缓解了医患矛盾。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湖北省委推广了襄阳的做法,襄阳市委常委一班人带头换位思考,诚心听诤言、精心搞指导、真心改缺点、专心攻难关、横心扫尘垢,带领全市党员干部“五心”聚民心,使教育实践活动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第三,坚持言必信、行必果,培育重落实、抓落实的风气。注重领导带头、以点带面,要求领导干部争做“善于学习、解放思想,勇于实践、促进发展,敢于突破、开拓创新,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修身养性、高尚道德”的“六个表率”,营造人人抓落实、时时抓落实、事事抓落实的氛围。注重典型引路,推广正面典型经济,曝光负面典型案例,促进各项工作开展。注重创新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立说立行、善作善成,培育狠抓落实的风气,强壮加快发展的气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曹晓娟]

标签:汉水文化 生态系统健康 武汉城市圈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