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艺术襄阳:探秘楚文化的活化石


来源:凤凰旅游

人参与 评论

民俗类: 楚文化的活化石——端公舞 地处鄂西荆山山脉的湖北南漳县一带是楚国发祥地,其民间“端公舞”是楚宫祭祀舞蹈,已流传3000多年,是目前湖北境内仅存的古老并呈活态传承的楚宫廷祭祀类舞蹈。 端

民俗类:

楚文化的活化石——端公舞

地处鄂西荆山山脉的湖北南漳县一带是楚国发祥地,其民间“端公舞”是楚宫祭祀舞蹈,已流传3000多年,是目前湖北境内仅存的古老并呈活态传承的楚宫廷祭祀类舞蹈。

端公舞源于巫文化,是楚国先民祭神、祈神、酬神活动中表演的民俗舞蹈,亦称“扛神”。目前,仅流传于南漳、谷城、保康三县,尤以南漳县的端公舞最具完整性,整体结构与屈原的《九歌》近似。

在南漳,无论喜事丧事,村民们都会请端公舞戏班表演。一群老人手执瓜锤、月斧和八卦旗,嘴里唱着古老的歌谣,在神秘、庄重的气氛中,请神赐福,具有典型的楚宫廷文化遗风。

端公舞虽具有一定迷信色彩,但对楚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近些年,其处于频临失传的边缘,当地文化部门已采取多种措施予以保护。

大型民俗风情音画——荆山歌谣

山鼓铿锵,山歌清脆,山舞曼妙,原生态的民俗歌舞在声光电的交织辉映中尽显现代气派,《荆山歌谣》是由保康县历时一年多精心打造的大型民俗风情音画。一幕幕的奢华与浪漫,冲击着观众的听觉与视觉;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实景画面,真实再现保康民俗特色。

《荆山歌谣》是《荆山楚源》的姊妹篇,由“序”、“月亮谣”、“太阳歌”、“尾声”四部分组成,分《传说》、《十想》、《对花》、《传菜》、《老背少》、《沮水古音》、《薅草山歌》、《茶山春韵》、《和陶音》、《凤舞荆山》10个剧目。该剧以楚人的情感和劳作为主线,以独特的视角和构思、朴素的理念和原生态的色彩,生动地再现楚人的生活画卷和特有的民俗文化,精心融入保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黑暗传》、《沮水呜音》、《独臂皮影》等元素,富有早期楚文化内涵,凸显浓郁地方特色,再现楚国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和当代保康人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

立足“土、新、美”,《荆山歌谣》既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形态,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市场开发潜力,力图展示楚人的个性特征和文化积淀,表现楚人的风俗、劳动方式、生活情趣与爱情方式。

土生土长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最初被称为“地花鼓”、“花鼓子”,是以襄阳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域的地方性剧种,因剧种流行区域的关系,各地习惯以地名而冠之,故有襄阳花鼓、宜城花鼓、枣阳花鼓等称谓,上世纪八十年代统称为襄阳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并影响、传播到湖北郧阳、远安以及陕南、豫南等地,在当地曾有“一清、二黄、三越调,花鼓戏玩得也热闹”的称誉。其前身是流传于襄阳的民歌小调和一些其他说唱艺术形式,后来逐步与其他剧种融合,由单纯的打击乐,增加了唢呐、笛子和嗡琴(胡琴的一种),剧种声腔由“桃腔”、“汉腔”、“四平”、“彩腔”以及“干梆子”等组成,具有汉水中上游质朴、爽朗的音乐风格。

从早年的民间小戏,到如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既让人们看到了襄阳花鼓戏人的坚守,也看到了这门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希望。

襄阳婚俗——铺床歌

十里不同地,百里不同俗。襄阳人结婚,有着本地的独特风俗——铺床歌。“铺床”又叫扫床,在襄阳婚俗中是一项重要的礼仪,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美好的寓意。

新人婚礼前一天晚上,要请两位子女双全、父母双全的妇女为新人铺床。铺床者手端盘子或筛子,内装有带核的果子,如花生、红枣等,以示新人早生贵子、子女双全。另外,铺床时又有用圆饼、莲藕、红筷子压在床头,以示夫妻团团圆圆、情深意长。

铺床歌是铺床妇女边铺床边唱的歌,有人专唱,围观者随声附和,每当唱完一句,大家齐喊“有啊”,也有的地方喊“喜啊”,使铺床隆重且热闹。

下面是一份铺床歌的歌词,从中可以感受到对新人的祝福:

手端筛子喜洋洋——有啊,

新郎请我们来铺床——有啊,

我二人走进新人房——有啊,

进门恭喜新郎新娘——有啊

……

一把五指美又美 四块金砖支床腿——有啊,

二把撒糖忙又忙 我与新人来铺床——有啊,

三把撒 百家发——有啊,

四把撒  娘家婆家一齐——有啊

五把撒  父母双全儿满堂——有啊

……

相关专题: 智慧襄阳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曹晓娟]

标签:襄阳 楚文化 活化石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